中国输血杂志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输血过万 白血病孕妈终娩健康娃

这是小如(化名)第二次怀孕了,首次妊娠十分顺利的她万万没想到,这一次在孕23周时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。历经两次化疗,遭遇消化道大出血、感染性休克、呼吸衰竭、心力衰竭等生死考验,这位31岁的准妈妈最终闯过生死关。

联合会诊

今年3月29日,怀孕23周的小如因为持续发热、咳嗽,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就医。本以为只是普通肺炎,但抽血结果却显示血细胞诸多异常。进一步检查后,小如被确诊为“急性髓系白血病(非M3)预后良好组”。

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小如夫妻俩难以接受。接诊医生告诉小如,急性白血病需要尽快干预,如不及时治疗,生存期可能只有1~2个月。

妊娠合并白血病,患者反复发热,病情危重。胎儿才23周,如果终止妊娠,存活率较低,且可能会导致患者出血不止。但若继续妊娠,小如的身体是否能承受怀孕和白血病的双重打击?这是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难题。

“有没有可能大人孩子都保住?”面对家属和患者的强烈意愿,医务科立即组织高危产科、重症医学科、血液内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,商讨治疗方案。

不同于普通白血病治疗,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,化疗可能导致腹中胎儿畸形、流产等,甚至威胁到母婴生命安全。在多学科讨论下,结合家属的意愿,该院敲定了治疗方案——继续妊娠的同时进行白血病的化疗,“保大又保小”。

这份方案可不简单:一是要根据患者体重计算每一个化疗药物的用量,按化疗计划完成静脉注射化疗药物,同时使用护肝护胃及止吐药物,减少化疗药物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化疗时的呕吐反应;二是在化疗中避免使用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及抗感染药物,保证血液制品的供应,改善母体的贫血症状,确保胎儿能从母体汲取生长所需的营养。

携手闯关

为了更好地监测母胎情况,小如被转进了重症医学科,并开始第一次化疗。

然而化疗后,病情并没有好转——白细胞仍在疯长,血小板还是很低。此时,已孕28周的小如四肢骨瘦如柴,贫血十分严重,即便想要此时终止妊娠,也可能会因血小板低而出现产后大出血。

经过又一轮全院多学科讨论,4月30日,小如开始了第二次化疗。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,也对其正常的骨髓细胞造成伤害。这一次,她出现了更强烈的反应。

“患者在第二次化疗后出现了消化道大出血、败血症、感染性休克、呼衰、心衰等多个并发症。”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陈敦金教授介绍。

为稳定病情,消化内科全力协助内镜止血治疗,ICU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生命支持,输血科则调动一切力量保证小如的血制品供应。“前后累计输血1万多毫升,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两三次。”输血科主任罗冰说道。

连续两周,小如一度徘徊在鬼门关,家属情绪几度崩溃。“患者的心理也崩溃了,好几次喘着气问我‘医生,我是不是快死了'。”小如的管床医生、血液科医师李玉玲回忆道。为了安抚小如的情绪,李玉玲每天都会和她聊天,让她不要放弃希望。

在多学科团队的治疗下,小如和腹中的宝宝挺了过来,逐渐脱离呼吸机,血常规也逐渐正常。5月20日,在评估母胎情况后,产科团队为孕32周的小如进行了剖宫产,一个健康的女婴呱呱坠地。

驱散阴霾

产后,医生为小如进行第三次骨穿。这次,结果显示,患者白血病完全缓解。原以为小如很快可以出院了,但她却出现了情绪低落,拒绝进食、服药。经精神医学科医生会诊,小如被诊断为产后重度抑郁症。

为了让小如走出产后抑郁的阴影,血液科护理团队专门制订了护理计划和康复计划。医院音乐治疗团队也介入干预,开展床边音乐治疗。“每天,我们都会跟她进行心理沟通,陪她聊聊天,让她主动说话,放她喜欢的歌,陪她一起进行肢体的康复,给她鼓励。”血液科护士杜润婷说。

从什么都不愿意做,到愿意自己刷牙、洗脸;从整晚睡不着,到可以睡4个小时;从不愿意说话,到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;从一开始只能进行床上功能锻炼,到可以独立行走……小如一天天好转。7月初,在经历了3个月的治疗后,小如终于顺利出院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小如病情最危重的时期正是广州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阶段。“广医三院在派出大量医护人员支援抗疫的同时,没有因为防疫的忙碌而影响医疗救治工作。”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来源 : 健康报(特约记者:蔡良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