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输血杂志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血栓弹力图监测止凝血功能在择期骨科手术患者

骨科手术易导致大量出血,具有手术渗血止血难、失血量较大等特点,且可因失血过多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及其他并发症,需在围术期快速准确判断病情,合理进行输血治疗[1-2]。术中输血指导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手术及输血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[3-4]。文献提出,应用传统凝血指标指导输血具有操作繁琐、耗时长等缺点,无法及时评估凝血功能,术中应用有一定局限性[5]。近年来,血栓弹力图(TEG)应用逐渐广泛,在监测止凝血功能上有独特优势,有利于术中快速了解凝血功能,指导输血治疗,且操作简便、耗时短。本研究观察择期骨科手术患者采用TEG监测止凝血功能对指导输血的应用效果,现报告如下。

1 资料与方法

1.1 一般资料

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4月—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择期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。纳入标准: ① 符合《临床诊疗指南-骨科分册》[6]中骨科疾病相关诊断标准,行手术治疗者; ② 围术期输血量>8 U者; ③ 知情同意者。排除标准: ① 近期存在输血史者; ② 近期有抗凝血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史者; ③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; ④ RH血型者。根据摸球法分为2组,每组150例。对照组男84例,女66例; 年龄20~70岁,平均(51.)岁; 骨盆骨折67例,创伤42例,脊柱肿瘤41例。研究组男82例,女68例; 年龄19~70岁,平均(51.)岁; 骨盆骨折65例,创伤43例,脊柱肿瘤42例。2组基线资料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
1.2 方法

2组患者均行择期骨科手术,术前行影像学检查,明确骨折部位、手术入路方法。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道,监测心电图、心率、无创血压等。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,术中均根据《201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》[7]输血。对照组监测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: 术前至术后每隔1 h检测1次血气分析指标,监测血常规、凝血功能,若纤维蛋白原(FIB)<1.2 g/L, 输入2 g纤维蛋白; 若血小板计数(PLT)<50×109/L, 输入血小板制品1U; 若血红蛋白<70 g/L, 且红细胞比容<50%, 输入悬浮红细胞2U。根据临床经验进行其他血液制品输注。研究组在TEG(盛域医疗TCA-6000型)监测指导下输注血浆: 术中每隔30 min监测1次TEG, 按照监测结果输注。R(反应时间)为14~21 min时,输注200 mL新鲜冰冻血浆; R>21~<28 min时,输注400 mL新鲜冰冻血浆; R≥28 min时,输注800 mL新鲜冰冻血浆。血红蛋白<70 g/L, 且红细胞比容<50%, 输注悬浮红细胞2 U; Angle值>72, 输注2 g FIB; 两侧曲线量宽距离(MA)值>70 mm, 输注1 U血小板制品。

1.3 观察指标

比较2组术前、术后凝血指标,包括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FIB、PLT; 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、术后24 h出血量; 比较2组新鲜冰冻血浆、悬浮红细胞、血红蛋白、血小板用量及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。

1.4 统计学分析

采用SPSS 20.0软件进行分析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,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。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2 结 果

2.1 凝血指标

术后, 2组PT、APTT水平高于术前, FIB、PLT水平低于术前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 研究组PT、APTT低于对照组, FIB高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。

表1 2组凝血指标比较组别凝血酶原时间/s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/s术前术后纤维蛋白原/(g/L)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/(g/L)术前术后研究组11.*#30.*#3.*#216.*对照组11.*31.*3.*215.*与术前比较, *P<0.05; 与对照组比较, #P<0.05。

2.2 出血情况

研究组术中出血量、术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2。

表2 2组出血情况比较mL组别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研究组1 058.*133.*对照组1 142.与对照组比较, *P<0.05。

2.3 血液制品用量

研究组新鲜冰冻血浆、悬浮红细胞、血红蛋白、血小板用量少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3。

2.4 输血后不良反应

输血后,研究组发热1例,过敏1例; 对照组发热5例,过敏5例,其他3例。研究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.33%, 低于对照组的8.67%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3 讨 论

围术期输血是一种骨科手术常用的治疗手段,部分骨科手术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及较高输血风险,需辅以合理输血治疗[8-11]。既往多采用术前血常规、术中即刻血气分析等检查以指导输血,但就含凝血因子类物质的血制品输注仍无明确指南,一般由医师自身经验判断,可能引发输血过量或不足现象,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或酸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[12-13]。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是一种常用输血指导方法,但实效性差,存在无法实时监测等缺点[14-15]。